继高迪之后又一位西班牙的建筑鬼才

这位集建筑师、结构工程师、艺术家于一身的天才设计师在1987年带着他的作品斯达德霍芬火车站一举斩获国际建筑师协会奥古斯特·佩里特奖,成功登上世界舞台。他就是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SantiagoCalatrava ),继安东尼奥·高迪之后又一位西班牙的建筑鬼才。

这个美术馆在户外部分设计了一组遮阳的百页,而没有把百页全都放进玻璃窗的内侧去。遮阳百页放在室外,如同一叶纤细的羽毛片随时跟着阳光调整自己的角度。

从斯达德霍芬火车站、瓦伦西亚科学城,到雅典奥林匹克中心,每一个作品背后都包含着卡拉特瓦特对于宇宙、生命和建筑的独到见解。

1951年卡拉特瓦特出生在瓦伦西亚市旁的一个小镇上,这座几经变革的城市,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了工业化的发展。多文化与新兴科技并存的环境向卡拉特瓦特展示了世界的多元性,为他的设计生涯埋下了伏笔。

1968年至1981年,卡拉特瓦特先后在巴黎、西班牙、瑞士等地求学,求学期间他常常趴在桌子上研究学医的朋友送给他的狗骨模型,这让他的目光开始转向大自然的生物结构。同时,在勒·柯布西耶和罗伯特·梅拉特的影响下,卡拉特瓦特开始了他挑战传统,大胆革新的创作。

在古典主义雕塑的启发下,卡拉特瓦特将注意力聚焦到空间的运动和可折叠性上,并创造出一系列拟动态的建筑作品。这些“会呼吸”的建筑作品被建筑评论家亚历山大·聪尼斯称为“孕育的瞬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印参谋长之死不简单!飞机起飞前特意“检查”过被莫迪草草下葬

据外媒报道,印度国防参谋长拉瓦特之死的具体原因仍在调查中,印度内部的各种猜测始终不绝于耳。有人认为是天气问题,有人则认为是飞机出了故障,还有认为是遭到了暗算。至于是谁暗算的,不少人都认为是空军搞的鬼,因为拉瓦特在搞军改的时候,一直在将空军边缘化,如果让拉瓦特继续推进下去,空军就彻底没有地位了。

被自己人暗算这种事,还是很有可能发生的。很多人都注意到了当时的天气不适合飞行,因为是在山谷里,雾气非常大,这种天气条件强飞,那就是自己在拿自己的命开玩笑。因此,不太可能是拉瓦特下令强飞的,毕竟他之前坐直升机就坠毁过一次,自然会万分小心。

至于飞机出故障,可能性也非常低。此次坠毁的直升机是米-17V5,使用这款飞机的国家不少,安全性是有保障的。用一名印度退役军官的话来说,该型直升机的安全性放眼全球也毋庸置疑。哪怕是印度这么爱摔飞机的国家,也没摔过多少米-17,其他国家就更不用说了,很少出问题。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印度的米-17并不是印度斯坦航空公司维修的,中期大修都会送到俄罗斯。就是担心好好的飞机被印度斯坦公司给修坏了,印度才会送到俄罗斯去修,以俄罗斯的技术,自然不可能把飞机越修越差。

实际上,也正是因为大修都交给了俄罗斯,没有让斯坦航空公司经手,这才让米-17成了印度高层选择的交通工具,不只是拉瓦特坐过,莫迪也坐过,包括坠毁的这一架,莫迪就曾坐着这架飞机飞上了4000米的高原。因此,飞机有问题的可能性并不大,退一步讲,就算出些小问题,也足以让飞机进行迫降,不会直接栽下来。

在排除了这两个可能性之后,一个细节就不得不让人产生怀疑了。据了解,印度空军有明文规定,直升机运送重要人物之前,都要接受三级机械检查。拉瓦特肯定属于重要人物,那么供他乘坐的直升机在起飞之前势必会进行机械检查,但是这个检查到底是真的检查了,还是搞了破坏,那就不得而知了。拉瓦特跟印度空军的矛盾非常大,而这架直升机正好属于空军。

推动改革这种事,触及了太多人的利益,招致嫉恨甚至是遭到暗杀,都是极有可能的事情。莫迪自己就玩不转,所以专门设立了一个参谋长的职务,让拉瓦特为自己冲锋陷阵。作为第一任国防参谋长,遇到的阻力自然会更大,因为既得利益者很可能不只是想除掉这个人,而是想一劳永逸,直接除掉这个职位。

毕竟谁也不喜欢自己头上多个人压着自己,本来三军参谋长平起平坐,结果出来了一个钳制三军的职位,动了不少人的奶酪。从空难之后发生的事情来看,莫迪恐怕也知道事情不简单,第二天就把遇难者草草下葬了,接下来如何打算,对莫迪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是铁腕硬汉还是口无遮拦的大嘴巴?印度国防参谋长拉瓦特上将小传

2021年12月8日下午,印度空军又发生了一起坠机空难事故,为什么要说“又”呢?这是因为这次坠机的机型还是俄制米-17V-5型直升机,这种皮实耐用的直升机是印度军队短途运输的主力机种,但是在印度人手里,曾经创下了在8年内坠机6起的“记录”(包括这一次)。按说这不温不火的新闻在各媒体上一闪而过也就是了,但这起空难却不太一样,不但迅速刷屏世界各大新闻媒体,并且牢牢地占据了头条。这主要是因为这架坠毁的直升机上的乘客里印度军队的最高指挥官,国防参谋长比平·拉瓦特上将。

在米-17直升机坠毁事故中丧命的印军最高将领、国防参谋长比平·拉瓦特上将和夫人

比平·拉瓦特1958年3月16日出生在印度北部与中国和尼泊尔接壤的北阿坎德邦,这里北临高耸的喜马拉雅山,南接一望无际,无险可守的印度大平原,是印度防范北面敌人入侵的重要关口,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早在莫卧儿王朝时期,就在这里修建了不少要塞,并且还积极动员和收买当地的土著加入军队。在这种情况下,当地不少家庭都有从军的经历,后来英国殖民者也延续了这种做法,因此这个邦具有浓厚的“尚武”的风气。

比平·拉瓦特就生于一个北阿坎德邦的拉杰普特军人世家,论种姓等级是仅次于婆罗门的刹帝利,这个种姓一般都是贵族、军人和士族。拉瓦特的父亲拉什曼·辛格·拉瓦特(以下简称老拉瓦特),老拉瓦特在退役前曾经官至印度陆军中将,第一副参谋长,论排名是印陆军的二把手。他母亲拉祖·辛格也非泛泛之辈,是北阿坎德邦的立法议会议员基山·辛格·帕尔玛的女儿,注意名字中的“帕尔马”,这代表他母亲的家庭曾经是印度历史上帕尔马王朝的王族。

有高贵的血统和雄厚的家庭背景,比平·拉瓦特自然前程似锦。他从小就接受精英教育,一路顺风顺水地高中毕业后,在老拉瓦特的安排下,考入了印度最高军事学府——德拉敦军事学院,成为了一名学员。在军校就读期间,他表现活跃,学习成绩不错,获得了校方授予的“荣誉之剑”。1978年毕业后,在老拉瓦特的安排下,他于当年12月16日进入了第11廓尔喀联队第5营(老拉瓦特曾经担任过该营营长,该营的所有中高级军官都当过老拉瓦特的部下)担任上尉见习排长,在那里按部就班地开始了自己的军事生涯。

作为印度陆军的头面人物,老拉瓦特深知要在军队里升官,不但要有在一线服役的经历,最好再有点“战功”,还得不断地提升文凭的“含金量”,同时还得会“吹”,能把一分功劳吹成十分。因此拉瓦特的整个服役经历就特别有意思,一般是每升几级,就去高等学府镀一层金,为下一次提拔做准备,同时他还不断地在媒体上发表各种迎合民粹的强硬言论,以吸引“人气”。

应该说,老拉瓦特虽然规划了儿子的人生,为他铺平了进身之路,但他也知道自己不可能一辈子罩着儿子,所以需要一定的锻炼。拉瓦特的大部分服役生涯都是在印巴和中印边境地区度过的。第11廓尔喀联队第5营驻扎在印控克什米尔地区,拉瓦特所在连距离印巴实际控制线公里,在这里“大打三六九,小打天天有”,倒是很考验人的意志的地方。拉瓦特按照老头子的指点,在这里处处展示出自己的“强硬作风”,对当地的武装以及对面的巴军“重拳出击”。这种“硬汉”形象很对印度媒体和舆论的胃口,在媒体的吹捧、家庭背后的助力共同推动下,拉瓦特很快就成为了印度军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明日之星”。

拉瓦特因为“表现优异”没多久就被上司官升一级,当上了第5营的中校营长,期间他还被选送到惠灵顿的印度国防参谋学院进修,1987年5月结业。此时由于印度军队不断蚕食藏南地区,在桑多河谷地区,我军一支巡逻队发现印军入侵我国领土并构筑了据点和工事,我军立即采取行动勒令印军撤出并平毁其设施,印军拒绝撤退,于是我军采取强制措施,双方发生了小规模的冲突,最终我军将入侵印军逼退,并且拆除了印军留下的工事等。印军随后从纵深调来大军,与我军的增援部队形成了对峙,局势一触即发。所幸的是在当时双方高层的努力下,这场对峙最终没有升级为战争。

虽然仗最终没打起来,但已经是陆军副总参谋长的老拉瓦特凭着直觉认为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刷资历的机会,他立即命令将驻克什米尔的11廓尔喀联队第5营拉到了中印边境一线。在“经历”了这次有惊无险的对峙后,该营毫发无损地撤回了原防区,拉瓦特也“因功”被提拔为上校,老拉瓦特总算是在自己1988年退役之前帮着儿子一只脚迈进了高层的圈子,剩下的就看儿子的造化。

冷战结束后,他被上司选送到美国陆军的莱文沃斯堡的高级指挥培训班进修,回国后就被提拔为准将,负责指挥克什米尔地区第33防区的5个联队,正式踏入“高层”行列。

在此后一段时间内,由于国际国内局势的缓和,拉瓦特的官途进入了“慢车道”。不过,这也使得他有时间展示自己的“学霸”风采,他攻读马德拉斯大学的战略与国防研究专业的硕士学位,在毕业后也没有停止自己的学习生涯,什么管理学、计算机科学专业、军事媒体战略研究,等等等等,各种五花八门的文凭,统统收入囊中。

2008年拉瓦特终于等到了机会。这一年,他被印度军方派去刚果(金)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在抵达当地后,他被联合国特派团任命为驻北部基伍省的多国旅旅长,负责指挥当地的全部维和部队。正常情况下,联合国维和部队的任务是隔绝交战双方,维护停火局面,除非受到直接攻击,负责维和部队是不得参与战斗的。但拉瓦特可不管这么多,他上任后,立即照抄其在克什米尔的做法,以铁腕打击当地的武装派别,以印军为主的维和部队频频出动攻击武装,甚至不惜使用直升机和装甲车,并对刚果(金)政府军提供支援。拉瓦特公然破坏了联合国维和原则,把维和部队变成了直接交战的一方,虽然不少人对此颇有微词,但他的行动却得到了刚果(金)政府的赞赏和褒扬,并且在联合国和印度政府面前为其请赏。

拉瓦特这把赌赢了!在多年的沉寂后,拉瓦特再次成为了媒体的焦点。他在2009年被母校德拉敦军事学院聘为教官,同时被提拔为第19步兵师的少将师长;2011年,他又以对军事媒体战略的研究成果弄到了辛格大学的博士学位。在印度高级军官的一群丘八中,只有他既有“战功”又有一张张文凭。鹤立鸡群的拉瓦特没几年又官升一级、当上第3军的中将军长,负责中印边境东段和印缅边境防务。

在他的防区内,有一支以缅甸为根据地的武装谋求在印度的东北部地区建立一个高度自治的地方政权,为此他们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武装斗争。2015年6月,第3军防区内的曼尼普尔邦的一支印军巡逻队遭到这支武装的伏击,有18名印军被击毙,对方在得手后迅速撤回缅甸。按说这种涉及到两个国家间的边境冲突,是要等政府最高层的命令。但习惯了以强硬手段解决问题的拉瓦特没等新德里做出反应,就命令第21伞兵营越境进入缅甸,对武装营地实施了“外科手术式”的打击。

拉瓦特的这种铁腕迎合了印度人民党政府对外展示其强硬作风的需要,总理莫迪看上了拉瓦特,拉瓦特的官运再次走上了“快车道”。2016年对拉瓦特来说是神奇的一年,在当年元旦,他从第3军军长升为南部军区司令;9月1日,又被提升为陆军第一副总参谋长,这职务是老拉瓦特退役前混到的最高职务!拉瓦特对莫迪的信任投桃报李,9月18日,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一个印军基地遭袭,导致17名印度士兵死亡、30人受伤。拉瓦特随即命令动员包括特种部队和伞兵在内的精锐部队,对巴方一侧的阵地和哨所展开大规模报复活动,据称造成巴军数十人伤亡(未经巴方证实)。这次行动使得莫迪政府的对外政策得到了朝野上下的一致支持,12月31日,拉瓦特升任印度陆军第27任总参谋长,并被晋升为上将,此时按照资历,他已经是印军中的第三号人物!虽然有“赫赫战功”,但这离谱的“连升三级”还是引起了不少人的指责和反对,但莫迪政府无视这些质疑,仍然继续扶植拉瓦特。

2017年,中印双方在洞朗地区发生了对峙,陆军总参谋长拉瓦特口出狂言,声称印度已经做好了同时进行两场半战争(一场对中国、一场对巴基斯坦、另外半场对付其他威胁),同时命令组建第17山地打击军,包括2个山地步兵师、1个山地炮兵师和2个独立装甲旅,总兵力为9万(计划耗资110亿美元),以增强印军在中印边界地区与中国的对抗能力。

由于中国军队在洞朗危机期间既保持了高度的克制,同时又做好了大打的准备,见无机可乘的印度方面不得不最终从争议地区后撤,对峙得以和平解决。但拉瓦特在事件结束后闭口不谈中国方面的严阵以待,而是大吹印军以后将注意力从印巴边境转到中印边境,做好和中国一战的准备。

2019年9月30日,拉瓦特终于成为参谋长委员会主席(职位类似美国的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但没有美方职务权力),坐上了印度军队的头把交椅。虽然因为年龄问题,他的位置没坐热就在12月31日从陆军总参谋长任上退休,但莫迪政府此时已经为他安排了一个新的职务,也就是新设立的“国防参谋长”。这个职务是人民党政府为了“应对现代化战争不断变化的挑战”而设立,是国防部和陆海空三军的首席军事顾问,主要是加强印军诸军兵种间的联合军事行动。

印军起源于殖民地军队,长期以来习惯了在英军的指挥下作战。英军自然不可能教授其合同作战,在独立后,印军一直没法摆脱传统的影响,各军兵种通常各自为战,联合作战无从谈起。尽管印度政府和军方一直想设立一个类似于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机制的参联会主席,但由于各个军兵种之间争权夺利,相互倾轧,这个职位一直没有设置下来。莫迪政府不顾各方反对,以强力推动设立了国防参谋长一职,并且让“军功赫赫”且“满腹经纶”,又对外持强硬立场的拉瓦特担任这个职务,也是为了服众。

2020年5~6月间,由于印度政府迫切需要转移国内日益尖锐的国内矛盾,再度在中印边境加勒万河谷地区挑起冲突,严阵以待的我军给入侵之敌以迎头痛击,击毙对方包括上校在内的20人,但我方也有4人不幸牺牲。

对此,拉瓦特显得气急败坏,多次在公开场合口无遮拦地恶毒攻击中国。更有甚者,拉瓦特在2021年11月11日声称,“中国是印度最大的敌人,而不是巴基斯坦。”拉瓦特还宣称,如果一旦与中国发生战争,印度将会同时争取美国和俄罗斯的支持,甚至还狂妄宣称西藏要成为中国和印度的缓冲区,意味着公然否认西藏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他的这番“强硬”的言论毫无疑问地得到了印度国内民粹主义的交口称赞,也获得了世界上势力的恭维,把他美化成了一个敢于面对中国的“猛士”,他的“声望”仿佛也达到了顶点。

但盛极必衰,就在他发表这番言论后不到1个月的2021年12月8日,他和夫人搭乘印度空军一架米-17V-5型直升机从哥印拜陀市苏卢尔空军基地前往他曾经进修过的印度国防参谋学院时,直升机在起飞后30分钟坠毁。当地民众上传到社交媒体上的坠机现场的照片和视频显示,直升机坠机后燃起熊熊烈火,现场一片狼藉,大树的树干折断,直升机的残骸被大火熏黑。印度方面第一时间发布的消息声称坠机造成2人死亡,救援人员正在搜救其余人员。随着时间的流逝,死亡人数越来越多,但各方最关心的拉瓦特的生死,印度官方却三缄其口,避而不谈。

但随着救援的进行,越来越多的消息被披露,有媒体报道了拉瓦特虽然在坠机时幸存,但却严重受伤的消息,并称已经将其送完医院抢救。另外还有某不愿透露姓名的当地人说:拉瓦特在坠机后确实还活着,但被大面积烧伤,当人们赶来时他,他一个劲地喊着要水喝(其实大面积烧伤的人是不能喝水的),结果一个没有医学知识的当地人看他可怜,好心给他喝水——

不久,印度陆军退役中将哈查兰吉特·辛格·帕纳格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确认,印度国防参谋长拉瓦特上将已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但拉瓦特的拥趸们不信这位天神般的猛士就这么挂了,他们在媒体上恶毒地围攻了帕纳格,称他不该在政府还没发布正式消息之前就草率地公布拉瓦特的死讯,甚至还有人要帕纳格向拉瓦特“谢罪”云云。

但事实总归是事实,8日晚些时候,印度官媒不得不正式承认坠毁直升机上的14人仅有1人尚在抢救,其余的人,包括拉瓦特和妻子已经全部遇难,官媒同时报道坠机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当地有大雾,导致能见度不足所致。印度官方随后宣布,将为拉瓦特以最高规格的军礼下葬。比平·拉瓦特这位靠着口无遮拦和“铁腕”坐上印军头把交椅的“硬汉”,终于走完了自己颇具戏剧化的一生。

“军人政客”拉瓦特身后的印度江湖

对爱将的去世,印度总理莫迪当天发表贴文表示深切地哀悼,“他为军队现代化作出巨大贡献,对战略问题的洞察力和观点都很出色。

2021年12月8日,印度国防参谋长比平·拉瓦特因空难身亡,震撼了这个拥有世界第三大武装力量的国家。

63岁的拉瓦特,几乎相伴莫迪执政全程,为其“大国外交”提供力量支撑,这位政治强人也赋予拉瓦特一个职业军人所能想象的“最高峰”——国防参谋长。

在长达四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中,拉瓦特曾在印控克什米尔地区以及中印边境指挥军队。同时,拉瓦特是印度史上首个统领所有军事分支的人,但军队内部的许多人却不喜欢这种被剥夺权力的举动。

《今日印度》评价拉瓦特犹如“军中的影子莫迪”,“对军界乏味沉闷的体制极尽颠覆破坏之能事,正如莫迪在总理府所做的一样。”

巴基斯坦总理国家安全顾问马哈茂德·杜拉尼曾公开表示,拉瓦特代表了印度军政界一群上位的“杀手丑角”(Killer clowns)——他们经常表现得放肆张扬,却终究是个弱者。

早在年初,印度媒体圈就推测,他到2022年3月退役时将被授予陆军元帅(Field Marshall),这不属于常规军衔体系,只作为荣誉军衔授予有特殊贡献的将领。印度独立至今,只出了两位陆军元帅,即首位印度裔陆军参谋长K.M·卡里阿帕和在1971年孟加拉战争中,肢解了巴基斯坦的陆军司令萨姆·马内克肖。

2014年5月,奉行印度教民族主义的人民党候选人莫迪入主新德里总理府,其宣示的“邻国优先”政策,一度给外界带来缓和关系的期盼,但多年之后,除了向“被保护国”不丹增加赠(贷)款,向孟加拉国供应电力外,剩下的便是边境封锁、插手内政乃至边境摩擦。

2019年,美国国际信誉研究院一项有关世界55个最大经济体声望的研究显示,虽然印度的整体全球形象比上一年提高了7.4%,但在印度大部分邻国收取的样本里,这个数值均为下降。

在新德里和平与冲突问题研究所学者迪潘克尔·班纳吉眼里,拉瓦特为代表的职业军官团,扮演“不算消极也至少不是积极的角色”。因为莫迪曾承认自己有不少于十个情报来源,需要职业意见的辅佐。尽管拉瓦特没有资格在内阁安全委员会参与意见,但他的军情系统,能间接影响到总理的决策。

2020年5月8日,印度政府突然宣布开辟从内地到里普列克山口的公路,名为缩短印度教徒、佛教徒、耆那教徒去开拉斯山和蔓萨罗瓦尔湖(即中国西藏圣山冈仁波齐和圣湖玛旁雍措)朝圣路途,但它穿越尼泊尔与印度争议的卡拉帕尼地区,打破了两国数十年来在领土问题上的“冷处理”。

对此,尼政府不仅提出外交抗议,还派遣武装警察进入争议地区建立哨所,向强行越线的印度人开枪。印军旋即介入,长期不设防的尼印边界陡然一变。

据美国《外交学人》2019年10月7日披露,拉瓦特在其中扮演了重要作用,他多次向总理莫迪、国防部长拉纳文特·辛格警告。

据印度最新官方数据显示,印度经济在2020财年至2021财年萎缩了7.3%,相当于“两年白干”。而在财政困难之下,2021年印度的军费仍增长了3%,达到496亿美元,是过去15年来增长最多的一次。其中,武器采购支出为184.8亿美元,增长了16%。

“无形中,拉瓦特及其军官团利用了刻意制造的外部紧张环境,印度有陷入隐形的‘先军陷阱’的风险。”日本《军事研究》杂志2020年8月如是说。

印度陆军前身是英国豢养的殖民军,1947年印度独立后仍沿袭“殖民文化传统”,保留“国王委任军官”(改称正式委任军官)和“总督委任军官”(改称低级委任军官”)编制。

殖民时期,严酷的英式官兵隔离政策造成了“身份鸿沟”,出身高贵门第的军官都不与士兵共用厕所,而后来的印度军官团更发挥到极致,为维持其“绅士”地位和架子,印军严格控制正式委任军官数量。

迄今120万印度陆军中,军官员额仅5万出头,相当于24至25人中才有一名军官。而同样采用募兵制的美国陆军,不到50万人的编制中,约有8万名军官,相当于6人中就有一名军官。截至2020年,印度陆军5万军官员额中,缺员达7400人,缺编在14%以上,原因是军中阶级分明,正规军校每年招收人数不足千人。

军校学员几乎垄断绝大部分上升通道,同时对那些来自贫苦“下等”阶层的士兵,报考军校或士官晋升军官也卡得很严,像士兵报考军校录取名额每年只有150人。

1958年3月16日,拉瓦特出生于印度北阿坎德邦一个拉吉普特家庭中,这是刹帝利种姓。“刹帝利”是古印度四种种姓之一,地位仅次于婆罗门,是王族、贵族、士族所属的阶层,从事军事、政治。

拉瓦特家族数代从军。1988年,其父拉楚·辛格·拉瓦特以陆军第一副参谋长身份退休。在“黄金家族”背景加持下,拉瓦特的军旅生涯起点很高。

1978年正式加入陆军前,拉瓦特就进入台拉登的国防军事学院就读,20岁那年毕业,他被授予印度陆军“荣誉之剑”。由于父亲曾是廓尔喀第11联队第5营营长,1979年1月,拉瓦特进入该军队,此后历任连长(驻地为印巴克什米尔实控线营营长(驻中印边境东段)、国家步枪队第33防区指挥官(准将衔)、步兵第19师师长(驻地乌里)、第3军军长(该军负责中印边境东段和印缅边境防务)。

在这些一线军队(准军事部队)里,拉瓦特几乎都以“逞勇斗狠”出名,而这些“战绩”,都成为快速提升的筹码。

以1987年桑多洛河谷事件为例,拉瓦特所率廓尔喀第5营,利用与邻国在边境实控线走向认知的分歧,采取扩大巡逻范围和修建道路等方式,积极蚕食实控线中间地带的无人区,当邻国边防部队出面制止时,该营则视对方人数和态度采取争吵、推搡、打架甚至持枪包围等手段,这些活动经媒体传遍印度。

时任陆军参谋长克里什纳瓦米·森达尔吉被认为是“印度最聪明、最有抱负、最具争议的陆军军官”,很快抓住此事大做文章。他不仅大张旗鼓地动用新引进的苏联米-26重型直升机,为第5营输送武器给养,还推动拉吉夫·甘地政府批准了价格不菲的装备更新项目,从瑞典购买410门大炮。

令人诧异的是,这场对峙没有发展成武装冲突,在邻国坚定的控边保土政策面前,印度最终选择了适可而止,走向外交谈判。

由此,印度军官团是最大的赢家。不仅在下一年度国防预算中大胜海空军,且森达尔吉以下将校各有封赏,拉瓦特更是获得战时英勇勋章(WGA),成为“少壮派”的代表。

但令人心寒的是,被拉瓦特等当作前驱的尼泊尔廓尔喀雇佣兵,只得到每人每月150卢比的战斗津贴和几顿加餐。垄断营连主官位子的印籍军人,并不在乎他们的尊严,毕竟“打死一个廓尔喀,还可以招来四个”。

从1948年印巴克什米尔战争至今,印度军官团和国内政党形成某种“出则为将,入则为相”的利益共同体:一旦碰上边境冲突,军队主官如果态度足够强硬,无论赢或败,都会获得政府大力褒奖,舆论也会将其包装为“民族英雄”。而执政党可以“国家捍卫者”形象自居,党同伐异。

军方态度强硬,一是可以向国家争取更多军费;二是各级军官也可以通过在冲突中的表现加官晋爵。因此,遇到自认为弱势的对手时,往往态度更加强硬。

现实中,印军作为相对独立的体系,指挥链较长,政治文官指令到达一线部队需要较多时间,一线部队具有较大自主权。

2008年,拉瓦特率印度维和部队前往刚果(金),并担任联合国驻刚果(金)多国旅旅长。

据一位第三国维和联络官向南方周末记者回忆,拉瓦特任内偏好实施“强制和平”,这本是联合国维和行动术语,即必要时维和部队不仅要保持第三方中立立场,更视情况“用武力逮捕破坏和平的武装分子”,将其交付东道国。这比常规维和更具威慑性,但过度诉诸武力又会加深矛盾,甚至引起维和部队与冲突双方的摩擦。

在拉瓦特之前,历任多国旅指挥官都避免采用这一方式。但他却在一年多任期内连续实施了十余次“强制和平”,主动打击北基伍省民兵,可那里的局势未见大的好转。反观中国、巴基斯坦等国维和部队,更多侧重基础设施建设、招徕难民定居谋生,呈现出更多生活秩序。

2015年6月,18名印军士兵在曼尼普尔邦遭那加族游击队伏击身亡,时任第3军军长的拉瓦特,指挥伞兵第21营越境进入缅甸,对武装营地实施打击。

2017年9月18日,指挥印度特种部队进入巴控克什米尔开展“反恐突击”,闯进印控克什米尔的乌里兵营,招致巴方报复。

2019年2月26日,掩护印度空军出动12架幻影2000战机,穿越克什米尔印巴实际控制线公里,轰炸武装组织“军”在巴控克什米尔的营地……

随之而来的是,拉瓦特肩章上交叉的权杖和佩刀标志(代表军衔)急剧增加——2016年1月1日,由第3军军长升任陆军南部军区司令;9月1日,升任陆军第一副参谋长;12月31日,升任第27任陆军参谋长(印军军长、军区司令、陆军副参谋长均为中将军衔,只有陆军参谋长为上将军衔);2019年9月30日,出任参谋长委员会主席;同年12月31日,当上新设立的国防参谋长,成为莫迪总理的头号军事高参。

尼泊尔特里布万大学访问学者比姆·布特尔注意到,拉瓦特在国防参谋长任内从不讳言使用武力,但对谁动武则很清楚分寸。

2020年至今,印巴跨境开火事件超过5000起。虽然2021年2月25日曾达成双方停火协议,但在有争议的克什米尔实际控制线上,仍时有迫击炮和轻武器射击。而印度在对待另一个邻国的边境纠纷时,却处于小心翼翼的试探状态,即通过增兵和基础建设保持对峙,对下级军人的管束相对严格,防止“随便开第一枪”。

有一次,拉瓦特曾对两国对峙表态称,在外交谈判失败后,印度考虑“军事选项”。话音一落,文官掌握的印度国防部马上出面澄清,称这只是拉瓦特的一般言论,“现在还未讨论过任何军事选项”,这表明最终大规模军事行动的决定权,仍牢牢掌握在文官手中。

布特尔将这种反差形容为“椰子战略”,表里不一。“虽然椰子外表坚硬,看起来不好对付,但里面很柔软,是一个矛盾体。”

他认为,莫迪的周围被“椰子官僚”包围。他们的特点是以坚定亲美出名,相信引入域外势力,有助于提升印度在南亚乃至全球的地位与声望,这样至少在同强大邻国的边境摩擦中不吃亏。

布特尔告诫,在国际关系和战略中,没有“朋友”和“信任”这样的词汇。“如果存在获取共同利益的机会,美国当然乐意同印度站在一条战壕里,可美国战略家认为与别国谈判能带来更佳回报。”

诚如拉瓦特竭力鼓吹的印美《地理空间情报基本交流合作协定》(BECA)在2020年签署后,印度名为得到美国更高级的卫星导航服务和地理坐标参数,有助于提高武器打击精度。但真实情况是,美国还附带逼迫印度签署《终端用户监控协定》(EUMA),规定不光美国出售给印度的武器,哪怕接受美国技术或数据服务的武器装备都要接受严格监管。另外,美国核查人员可对相关装备进行随机抽查清点,检查印度是否将所购装备用于其预定目的、有无进行任何形式仿制等。

“美国人给印度的武器只能朝一个特定方向打,远不如印度购买的俄罗斯武器,因为它打哪都行!”俄罗斯《独立军事评论》主编德米特里·利托夫金评价道。

拉瓦特算是军队里的实干派。在他担任陆军参谋长期间,考虑到了地形和资源等因素,将不同兵种分队进行模块化组合,能在12至48小时内迅速动员进入作战区,组建综合战斗群。

鉴于对印度军方人员腐败的指控不断增加,他成立专门反腐败的特别警戒办公室,由自己直接领导,负责人为少将军衔。在装备方面,2017年拉瓦特促成莫迪政府以紧急采购渠道,引进韩国K9自行火炮和美国M777超轻型榴弹炮,打破了印度炮兵“40年无新炮入帐”的尴尬局面。

2019年成为国防参谋长后,拉瓦特充当了连接部队指挥链与政府决策层的重要纽带,“对国家重大安全决策有较高的专业影响力”。特别是莫迪对北方邻国的军队改革印象深刻,希望国防参谋长的任命是印军的一次机遇,能促进印军的联合、一体化及转型的实施。

目前,印度有19个各军种司令部,但只有两个是联合司令部,即安达曼-尼科巴司令部以及负责核武器的战略部队司令部。在印军的这一轮改革中,国防参谋长被授权在2025年内,将所有单一军种的司令部转变为联合司令部。

新时期,印军希望重点提高战略威慑能力、联合作战能力、太空和网络作战能力、精确打击能力、跨境和区域外作战能力、远程投送能力及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作战能力。

在三年任期内(国防参谋长任期3年,最高服役年龄为65岁),拉瓦特曾被寄予厚望,但现在,这一切都成了“半拉子工程”。

拉瓦特去世后,谁来接替其职位,成为众人热议的话题。就印军现有人事格局而言,拉瓦特空出来的职位由谁接替,将决定各军种在未来联合司令部体制内的地位与影响力,当然也决定着“预算蛋糕”的分配。

就资历来看,印度陆军参谋长纳拉万显然超过空军参谋长拉克什·巴达乌里亚和海军参谋长卡兰比尔·辛格。尤其他在印军内人脉资源相当丰富,其父更与现任海军参谋长卡兰比尔的父亲是空军同僚,也是很好的朋友。由于父辈之间的友谊,纳拉万如果要“再进一步”,无疑会减少很多内耗影响。

更重要的是,所谓拉瓦特生前推进的“联合作战体制改革”,大体是纳拉万操盘。他曾在接任陆军参谋长两天后就表示,“我们的现代化不是为了打过去的战争,而是为了打下一场战争”,“未来的战争可能更多地以技术为导向,在网络领域、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等方面,这就是我们正在关注的”。

需要注意的是,纳拉万是印度政府中国研究小组成员,该小组横跨印度军政界,是研究印中对话政策和策略的重要咨询机制。

复旦大学南亚研究中心主任张家栋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拉瓦特是首任国防参谋长,级别是最高的,也继承了大陆军主义,但空军很不喜欢。“拉瓦特死了,如果陆军的人接不上,印度空军的地位则将短期内有所改善,受到陆军的压制也可能会少一点。”张家栋认为,这要看新国防参谋长的任命状况。

但无论谁成为拉瓦特的衣钵继承者,相对理性的学者更希望印度将领们能跳出本位,从印度长远利益角度思考安全课题。

此外,印度在经济上相当依赖蒸蒸日上的邻国,双方贸易额占到印度对外贸易总额的16.2%,是印度第二大贸易国美国(占5.4%)的三倍,超出第三位阿联酋(占5.2%)、第四位沙特(占4.8%)、第五位瑞士(占4.6%)的总和。

“印度军队是一个体系在运作,不是个人因素。就连莫迪,想改变得到什么东西,也都困难。”张家栋说。

印度上将坠机身亡和中国有关?拉瓦特才刚死就有人朝我们泼脏水

12月8日,印度空军一架米-17V5直升机坠毁,机上共14人,目前只有一人侥幸生还。坠机的场面可以用惨烈二字形容,现场可看到直升机摔得体无完肤,大火还在燃烧。事发地点位于印度南部,按照印度官方的猜测,可能是大雾导致了此次坠机,但最终结论尚未公布。

对于“摔机大户”印度来说,每年不摔几架飞机都不正常,但这次不一样,因为其是印度国防参谋长比平·拉瓦特上将的座机,而拉瓦特也因这场事故身亡。印度总理莫迪发文称,国防参谋长比平·拉瓦特的身亡,对印度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他感到无比沉痛。

按理说,这起发生在印度境内的事件,印方怪不得任何人,但偏偏就有一些脑回路清奇的印度人,非要想尽办法把脏水泼到中国的身上。据人民网报道,海外媒体平台上出现了不少阴谋论的声音,将拉瓦特坠机之死与中国联系起来。印度学者声称,拉瓦特坠机身亡之前,台当局“参谋总长”所乘坐的直升机也在去年坠毁了,“每一次直升机坠毁事件,都‘消灭’了一个‘防范中国侵略’的关键人物。”话里话外,充斥着事件仿佛“与中国有关”的阴阳怪气。

无语了,如此没有水平的东拉西扯,居然是从印度学者的口中说出来的,不知道这位“学者”究竟上没上过学。对比两件坠机事件,除了死亡的都是军队高官,发生坠机的机种都是直升机,话有啥共同点吗?为何这位“学者”不去质疑一下机型区别?明明一架是俄制米-17V5,一架是美制UH-60“黑鹰”。试问一句,难道未来某天美国总统的专用直升机座机发生坠毁,也能和中国扯上什么关系吗?

拉瓦特是印军高级将领,他担任印度国防参谋长期间,始终大力推进印军的现代化脚步,颇受总理莫迪的欣赏。但在边境问题上,拉瓦特的表现却很不理智。上月11日,拉瓦特扬言,“印度的头号敌人应该是中国,一旦与中国爆发冲突,印度将争取美国和俄罗斯的支持”。

作为一国高级将领,这种表态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具有十足的挑衅性和威胁性,但我们也不用太放在心上。毕竟,拉瓦特是以职业军人的身份说出的这句话,显示出他作为军人的格局和眼光高度也就只到这个层次了。中国的发展崛起和捍卫本国领土主权完整的决心,不会因为外界的一两句狠话就受到影响,我们也没必要对其有什么回击。

如今,一些印度人刻意制造阴谋论,想借拉瓦特的死再度挑动中印矛盾,只能说他们太高看拉瓦特的分量了。对于文盲人口占了全球37%的印度人来说,这种阴谋论或许还有人信,但对于中国和其他国家来说,这种说法纯属是在搞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