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拉茨mumuth音乐厅,格拉茨,上海到格拉茨特价机票,格拉茨大学,奥地利格拉茨,格拉茨斯图姆,格拉茨理工大学,菲利普韦格拉茨,奥地利格拉茨大学,格拉茨技术大学
45城市建筑设计作品UrbanismArchitectureWorksDesign格拉茨MUMUTH音乐厅UNStudio联合工作室UNStudio作者单位:UNStudio收稿日期:2009-06-12MUMUTHMusicTheatre,Graz音乐与建筑学之间存在着古典、正统的关联,或许在当代许多设计师眼中,此种关联相对我们所处的时代而言过于古典、过于正统,但UNstudio崇尚的是灵活可变的古典。勒柯布西耶(LeCorbusier)和克塞纳斯基(Xenakis)力主探求此种关联所激发的戏剧潜力,即音响和空间主题,在我们今天看来这仍是一个具有无穷魅力和无尽潜力的话题。自从MUMUTH剧院归属于澳大利亚格拉兹音乐和表演艺术大学后,这里成为一个年轻的音乐家演出和得到音乐艺术指导的场所,在我们看来,让建筑表诉大楼所蕴涵的音乐生命力是再合适不过的选择了。设计者正是以此为初衷力图使大楼成为极具展现音乐表现力的建筑,历经持续不断的建造,前后花费近10年时间。尽管大楼的样貌从最初到现在经历了相当多的改变,但构成这座建筑的基本元素和整体结构的两大主题却一直保持不变。第一个设计主题我们称其为“弹簧结构”,此主题承载了建筑与音乐之间隐含的关联。在竞争的第一阶段,整个设计仍停留在概念层面,我们可以将其看作是拉长的且拥有不同直径尺度的弹簧,可以拉长、可以压扁,也可以在内部折叠,这些形态塑造出大小不同的空间体积,共同营造出具有戏剧效果、听众现场效果、演奏效果与实用效果集于一体的空间。在此设计中,螺旋结构体系在MUMUTH音乐厅中起着统领全局的重要作用,正如12音阶在当代音乐中的作用一样,绵延不断的线条容纳和明确了距离上的间隔和时间上的中断,指挥的转变和音阶的升降丝毫没有打破音乐的持续性。由玻璃、混凝土还有各种设备组合而成的构筑物如同乐谱上的音符,这一主题还通过多种不同组织形式得以体现,尽管盘旋的基调并没有明显地体现在建筑外部,但正如第一层面所诠释的那样,它已完全被内部空间无形地容纳了。事实上,对“弹簧结构”的理解和接受也是逐步形成的,第二个主题的设计展现了对螺旋概念的重新定义。平面由水平朝一个方向的直角延伸,渐变成一个复杂的、比例尺较小的原型,置于平面的另一侧,简洁的形态更像一条章鱼。我们将这种由螺旋原型整体切分成多个互相联系的小螺旋形状,并在构图上呈现出垂直和倾斜角度,我们称之为由点到面的规则,这种规则是支撑我们设计的重要模式。它体现出一个简单的图式,即一座大楼是如何由小部分组合成一个整体,准确地再现出基本单元的容积(即剧院的黑盒子部分)和一系列由流线组成的动态容积(大厅或通道)。因为这个组织原则使得整个建筑物充满建设性、创造性,使内部空间的自由和流畅得以实现,并高效地连接起各种功能空间。与“弹簧结构”一样,由点到面的规则也继续贯彻了建筑的核心准则。剧院具有公共性能,既可时刻保持动态,又可保证人群在场次间自由换景;另一性能则显得沉着、冷静、激情、灵活和理智,时刻与听众席、排练室的各种指令保持一致。以单元组织为基本模式的体量(即盒子和面的部分)位于建筑物的右侧,以运动为基础的部分(即点的部分)位于建筑左侧,就像从Lichtenfelsgasse大街上所见的景象一样。音乐厅共有两个进出的门:一个在停车场附近,通常是学生、员工每日学习、工作的入口通道;另一个是公众入口,位于Lichtenfelsgasse街道的一侧,为观看演出的观众而设计。夜晚演出时,学生、员工通道利用可移动的衣橱作为戏装储存室。在楼梯下方,安置可移动的检票台和演出公告,同时,观众可登上这个宽阔的楼梯,进入巨大的休息大厅,经由此也可到达多功能礼堂,这里设有多达450个观众席,无论是独奏音乐会、歌剧表演,还是整个管弦乐队演奏会,均可以在这里演出。螺旋形建筑元素使休息大厅成为自由流畅的空间,它不但连接了通道和观众席,还连接了楼上的音乐厅,这种螺旋构造将大楼一侧的三层空间很好地联接成一体。这个螺旋结构实际上是一个巨型混凝土建筑,也是目前为止我们见到的最具挑战性的工程——甚至比我们刚完成的梅赛德斯奔驰博物馆中的螺旋结构更为复杂。这个特殊的螺旋构造需要更高精度的操作和现浇混凝土自密实技术,灌注方式也从以往的从上而下倾倒改为从下向上抽取。在整个公共大厅空间中,螺旋状的构筑工艺成为空间的一个重要特征,周围的景物仿佛也跟着旋转起来。此外,灯光和建筑原料的细节配置也凸显出这种连动效果。经由屋顶天窗光线的照射,整个螺旋结构形象鲜明、特征突出,同时配合了多层深色木质薄片层,使整个空间像波浪一般从螺旋的中心向外四散。遵循原设计理念,从“弹簧结构”的全然展现到建筑正立面的全身而退,建筑外部再一次成为一张空白画布,此种留白正好另辟蹊径,使设计主题重归为音乐。设计之初我们都意在重构音乐与建筑之间的关联,关注诸如节奏感、连贯性和波导效应所涉及的每一方面。通过对吉尔德勒兹现代哲学的解读,我们体会到之前一直忽略的另一种元素—重复。重复的元素可以增强稠度、明暗度和时间的间隔度。重复的元素还带来了“强烈”的性质,这不仅激发了建筑师的即兴创作,还可以标识不同领域,更可以为周围环境添加神秘色彩。在设计作品中,我们将有重复元素的图样,通过多种途径应用在建筑的外表,使其达到预期效果。这种图样以静默的风格出现在舞台的搭建中,同样也不同程度地显现在整座建筑的各个角落。建筑正立面最外部涂层由闪闪发光的罗网构成,在白天与黑夜的不同光线对比间,在临近或以不同视角欣赏时,建筑外貌显得更加紧凑并充满未46项目概况项目名称:格拉茨MUMUTH音乐厅建设地点:奥地利格拉茨主:BIGBundesimmobiliengesellschaftmbHUniversityPerformingArtsGraz(KUG)占地面积:2800m建筑高度:1565m~1648m建筑层数:地下一层,地上四层师:BenvanBerkel,CarolineBosHannesPfauMiklosDeri,KirstenHollmann,MarkusBerger,FlorianPischetsrieder,UliHorner,AlbertGnodde,PeterTrummer,MaartenvanTuijl,MatthewJohnston,MikeGreen,MonicaPacheco,GerGijzen,WouterdeJonge(UNStudio)师:CecilBalmond,VolkerSchmid,CharlesWalker,FrancisArcher(ArupLondon)工程监理:PeterMandlZTGmbHStructuralEngineering,ArgeStatik,Graz项目策划:HousincBauconsultGmbH,Vienna电气设计:Klauss Elektro Anlagen Planungsgesellschaft mbH 声学及建筑物理: ZT Gerhard Tomberger, Graz Pro Acoustic Engineering Thorsten Rohde, Graz 景观设计:UNStudio 舞台技术:effects techn Bro GmbH, Klosterneuburg 项目承包商:Steiner Bau GesmbH 混凝土技术:Steiner Bau GesmbH 钢结构技术:Zeman CoGesmbH 外观模型: MA-TEC Stahl und Alubau GmbH 室内技术:P HolzbauGmbH vectogramm机械技术:Anton Hofsttter GmbH 电气技术:Siemens Bacon GmbH CoKG 喷淋系统:Accuro Brandschutzanlagen GmbH 环境技术:Granit Gesellschaft mbH 现场总监:Kessler Projektcontrolling GmbH 设计时间:1998年~2003年 建成时间:2008年 开放时间:2009年3月1日 影:IwanBaan 47 城市建筑设计作品Urbanism ArchitectureWorks 剧场休息室48 舞台布景道具仓库 剧场休息厅10 中庭楼梯 11 后台 12 服装存储室 13 裁缝师 14 急救室 15 剧院排练室 16 更衣室 17 更衣室 18 教授休息室 19 后台画廊 20 中庭上空